炒股配资10倍平台英国《泰晤士报》感慨:“中国军队守卫上海76日之后
【编者按】
“伟大的中国抗战,不但是中国的事、东方的事,也是世界的事。”作为远东第一大城市,上海在全民族抗战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,发挥独特且重要的作用。
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解放日报“抗战·上海寻迹”报道组兵分多路,从不同视角寻找上海抗战印迹。我们第五组,找寻上海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间的“国际链接”,聆听在沪中外军民同舟共济、生死相依的故事。我们看到的每张图片、每件文物、每段影像,都鉴证了血与火铸就的国际友谊,并反复印证那颠扑不破的真理:当正义事业顺应时代潮流,当和平理念超越文明隔阂,得道者必得天下助。
展开剩余90%自1843年开埠以来,上海从沿海小县城逐步发展成远东第一大城市,华洋杂处、文化交融,中外贸易兴盛。
这种联通中国与世界的“国际性”,是上海抗日斗争活动的鲜明特点。面对日本侵略者刺刀,上海不仅勇敢地为中外民众和全球进步人士提供庇护,更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舆论战情报战的东方主阵地、链接国内外正义力量的重要节点,在中国全民族抗战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,发挥独特且难以替代的作用。
这一过程中,尽管肤色不同、经历不同、信仰不同,但中外军民在前线、舆论、救济、医疗等战场携手并肩、患难与共,用热血乃至生命诠释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。
大道不孤,万里同途。全球视野下的上海抗战充分证明,伟大的中国抗战,不但是中国的事、东方的事,也是世界的事。其结果,就如毛泽东同志所言:“倘若我们艰苦奋斗,倘若中国与其国际朋友共同合作,毫无疑问,我们是能够打败日本,取得最后胜利的!”
图为外媒报道日军暴行
一、
浑身鲜血的中国娃娃跌坐在废墟中大哭,这张照片刺目地刊在1937年10月美国《生活》杂志上,全球震惊。当年8月28日,日军炮轰上海南站,美国赫斯特新闻社记者王小亭拍下这张照片,“没有头的人、断了手足的人,满眼皆是”。
有观点认为,之所以两次淞沪抗战能引发欧美社会高度关注,与上海城市本身密切相关。这里是外国在华新闻机构最密集城市,中外信息情报交换便利。路透社、美联社、塔斯社等全球通讯社,《字林西报》《密勒氏评论报》等英文报纸都在此设点。“外国记者用报道与影像戳穿侵略者的谎言,通过上海,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民为生存与尊严而战,帮助中国抗战赢得国际舆论支持。”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金光耀说。
通过中外记者采写,以及上海链接全球的电报线,日军罪行公之于众。1937年9月8日,一辆上海开往嘉兴的难民列车在松江遭日机轰炸,《字林西报》记录,“客车五辆全毁,死三百人,其中大部分是妇孺,受伤者更多。断腿残肢,血腥满地”。日军谎称轰炸“因有军事关系”,报道反驳,“列车上没一个中国兵”。
图为在上海四行仓库奋战的中国守军壮士(资料照片)。 新华社发
在苏州河南岸,中外记者目睹对岸“八百壮士”视死如归,并向全球“直播”。英国《泰晤士报》感慨:“中国军队守卫上海76日之后,尚有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孤军,困于强敌,力持不屈。”美联社记者海岚·里昂镜头记下中国军队英勇画面,告诉世界,“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,亦绝不终止抗战”。
3个月的“八一三”淞沪抗战,极大改变国际社会对中日战争走向判断。现场的美军观察员埃文斯·卡尔逊告诉国内,“足以证明中国已下决心为独立而战,而且中国军队确有作战能力”。更重要的是,媒体用上海抗战告诉全球,日本狂言3个月灭亡中国,只是春秋迷梦。
图为淞沪抗战纪念馆内展示的饶家驹神父的铜像。 新华社记者裴鑫摄
二、
“白渡桥上的人,拥挤得如钱塘江的怒潮,奔腾地在寻找出路。”1937年日军铁蹄踏入上海,市民扶老携幼、形色仓皇地经白渡桥涌入租界避难,他们“蔽无片瓦,储无斗粮”,悲惨至极。
在上海生活20多年的法国神父饶家驹站了出来。“从价值观角度看,他反对日本侵略别国,更重要的是,这里很多外国人早把自己看作上海人,对城市很有感情。”金光耀说。由此,这位独臂老者与中外慈善团体一起成立南市难民区,殚精竭虑维持3年运转,一平方公里“小城市”内累计庇护30多万上海难民。
上海也尽其所能,接纳受迫害的外来客。当德国纳粹铁蹄横扫欧洲时,一片冷漠世界中,上海成为犹太难民的“诺亚方舟”。1933年至1941年间,近2万犹太难民来到这里,多数栖身于逼仄的提篮桥弄堂“隔离区”内。即便自己生活艰难,善良的上海人还频频向犹太邻居“空投”食物。
2025年7月8日 ,“铭记英雄 共创未来”飞虎队主题历史图片展在上海黄浦文化中心开幕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
萍水相逢又生死相依,同样出现在战场上。28岁的罗伯特·肖特,是首位为抗日捐躯的美国飞行员。他生前回忆上海惨象,“闸北战火染红天际……日军真是铁石心肠。”1932年2月,他驾机与6架日机相遇,最终寡不敌众坠湖牺牲。
更多外国飞行员得以生还。在欧洲轴心国占领区,美军飞行员坠机或跳伞后生还率约20%,而在中国战区达90%。这背后是素昧平生中国军民的舍命相救。1945年,为保护两位跳伞的飞虎队员,有浦东村民被日军活活打死。这段历史传到陈纳德将军遗孀陈香梅耳中,她感慨:“我在浦东多年,没想到浦东人民救了两位飞虎队员!”
当时多数中国军民文化水平不高,这种无畏精神源自哪里?恐怕不会出自对国际关系、地缘政治认识,而是来自最朴素的善恶观、最直接的仇恨与感恩,及对自己人最本能的保护。江南温柔婉约,但江南亦铮铮铁骨。
这是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·斯诺1936年8月在豫旺堡(今宁夏同心县预旺镇)拍摄的名为抗战之声的经典照片(资料照片)。 新华社发
三、
1936年7月,延安窑洞。毛泽东见到首位到访的西方记者埃德加·斯诺。毛泽东告诉他,中国人民绝不屈从于日本帝国主义,必将倾全力以应侵略者之挑战,最后胜利必定属于中国人民。
斯诺西行,源于在上海的宋庆龄盛邀。到了1938年,这位美国记者所著《红星照耀中国》中译本《西行漫记》在上海出版,首次向世界展现真实的红色中国;毛泽东《论持久战》首个英文版诞生于上海“孤岛”内的霞飞别墅,如穿透至暗时刻的东方预言,照亮漫长却通往胜利的前路。
不止斯诺,美国医生乔治·海德姆(马海德)、美国记者史沫特莱、新西兰友人路易·艾黎、美国作家海伦·福斯特等进步人士,不约而同选择“从海外经上海去延安”。在金光耀看来并非巧合,“这些左翼人士有着跨越国界的信仰。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,或成为他们来华第一站,或在上海生活过。他们见到中国人民斗争精神,也开始接触中国共产党。”
另一个事实是,国际友人在上海参加国际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,开始向往延安。马海德日后回忆,“在上海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中国真正在进行斗争的人民,以及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。”
于是,对正义的追求、对苦难的共情、对理想的坚守,让在沪国际友人以各种形式与中国军民携手。马海德留在了延安,成为边区百姓口中的“马大夫”“老马”;在上海的奥地利医生罗生特,前往苏北从事医务工作,被誉为“新四军的白求恩”;德共党员、新四军随军记者汉斯·希伯在上海为工友鼓与呼,后牺牲在沂蒙山区……
图为路易·艾黎上海故居开馆,还原其当年居住期间的会客室场景。 长宁区供图
路易·艾黎选择工业救中国,这源于他目睹日军占领上海后惨象,“各工厂机器全部进了废铁堆,等待送往日本,或就地制造军火,中国的工业真正陷于瘫痪了。”
“有一天,我们突然想出工业合作。把迅速的建设,和生产的难民救济、劳工的训练,与反抗日货经济侵略的方法,放在一起。”1938年4月,艾黎与中国朋友在上海成立中国促进工业合作社筹备委员会。抗战期间,全国成立约3000家工业合作社,除生产自救外,还承担军品生产,有力支援前线。
四、
1944年,日军深陷中国战场,曾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败局已定。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,迫在眉睫。
当年8月,嘉定人、时任驻英大使顾维钧赴美,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次年举行的旧金山会议,代表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。1946年1月,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梅汝璈递上请辞信,“弟因奉派参加审判远东战犯,即将赴日一行,短期内恐不能返校”。两个月后,中国代表团从上海赴东京,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。
“法学家与外交官都要有‘面向世界的民族主义心态’,开放的上海有这样的土壤。”金光耀说。东京审判中国代表团17人中,12位成长于上海,10位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;旧金山会议代表团中,顾维钧是嘉定人,胡适出生在川沙,董必武曾在上海参加中共“一大”会议。
图为1941年7月10日顾维钧在英国BBC电台演讲,为中国的抗战作宣传。
上海不负国人重托。在东京,中国代表团经历座次分歧、量刑争议等诸多波折,梅汝璈掷地有声:“如果这些日本战犯不能被判处死刑,我只能跳海以谢国人。”最终,国际法庭判处东条英机、坂垣征四郎、土肥原贤二、松井石根等7名甲级战犯绞刑。
在美国,顾维钧带领多党多派组成的中国代表团,既争得中国“四强之一”大国地位,亦争取战后公正国际秩序。1945年6月26日,顾维钧用毛笔在《联合国宪章》签上中文名字,完成毕生愿望——“在世界大家庭中,应使中国享有适当地位,并且中国应对维持和促进世界安全和福利做出应有贡献。”
旧耻已湔雪,中国应新生。
1985年,抗战胜利40周年。在美国一次研讨会上,有人问无锡人许倬云抗战的意义。这位亲历者答:“人有人格,国有国格。这8年(14年)抗战争的是国格。经受百年的苦难和屈辱,不经过这一次大战争,中国人站不起来。”
在此过程中,上海从未缺席。
图为金光耀教授。周昱帆摄
发布于:北京市专业股票配资论坛,股票如何10倍杠杆,亿富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