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货公司配资诗歌通过"胡儿眼泪双双落"的跨民族书写
《古从军行》
唐·李颀
白日登山望烽火,昏黄饮马傍交河。
行人刁斗风沙暗,公主琵琶幽怨多。
野营万里无城郭,雨雪纷纷连大漠。
胡雁哀鸣夜夜飞,胡儿眼泪双双落。
闻道玉门犹被遮,应将性命逐轻车。
年年战骨埋荒外,空见蒲桃入汉家。
李颀《古从军行》以汉代边疆战争为叙事框架,通过"白日登山望烽火"与"年年战骨埋荒外"的时空压缩,构建出战争双重性的深刻命题。诗中既呈现了"胡雁哀鸣夜夜飞"的生态灾难,又揭示了"空见蒲桃入汉家"的政治荒诞,将战争对个体生命与文明生态的摧残并置,形成对暴力机器的双重解构。这种解构突破了传统边塞诗"功业颂"的单一维度,在盛唐边塞诗派中独树一帜。
展开剩余74%诗作完成于天宝初年,正值唐玄宗频繁发动对吐蕃、突厥战争之际。李颀以"古题"写"今事",通过"玉门犹被遮"的典故暗讽当朝统治者堵塞言路、强征士卒的暴政。这种历史与现实的镜像投射,使诗歌成为解读盛唐边疆政策的重要文化密码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天宝年间唐军多次与吐蕃交战,而诗中"应将性命逐轻车"的描写,恰与史载士卒"十不存二"的惨状形成互文。
诗歌通过"胡儿眼泪双双落"的跨民族书写,消解了传统战争叙事中的敌我界限。这种"去敌化"的描写策略,在盛唐边塞诗中极为罕见。相较于王昌龄"黄沙百战穿金甲"的英雄主义,李颀更关注"行人刁斗风沙暗"中普通士卒的生存困境。诗中"公主琵琶幽怨多"与"胡雁哀鸣"形成声景交响,将和亲公主的个体悲剧升华为人类战争的普遍伤痛。
全诗以"白日-黄昏-夜夜-年年"的时间轴线,串联起"烽火台-交河-大漠-玉门关"的空间场景,形成立体化的战争图景。这种时空处理方式,比艾略特《荒原》的时空蒙太奇早十二个世纪。首联"登山望烽火"与尾联"战骨埋荒外"形成闭环叙事,暗合亚里士多德《诗学》"完整行动"的戏剧原则。
"刁斗风沙暗"与"琵琶幽怨多"构成金属与丝弦的听觉对位,前者是战争机器的机械声响,后者是人性情感的柔美表达。这种声景并置,开创了中国诗歌"听觉现实主义"的先河。而"胡雁哀鸣"的拟声词运用,使诗歌具有现代电影配乐的沉浸感。
诗歌通过"行人-公主-胡雁-胡儿"的多重视角转换,打破了传统战争诗的单向度叙事。特别是"胡儿眼泪"的描写,运用了布罗茨基所说的"他者之眼",使战争批判具有人类学的普遍意义。这种叙事技巧,在当代被称作"不可靠叙述者"手法的前身。
"蒲桃入汉家"与"战骨埋荒外"构成典型的意象反讽,以微小果实反衬巨大牺牲,形成克洛德·列维-斯特劳斯所说的"神话思维"。诗中"轻车将军"的称谓,暗含对军事冒险主义的嘲讽,这种"以轻写重"的手法,体现了道家"柔弱胜刚强"的哲学智慧。
全诗严格遵循平水韵"五歌-十药-六麻"的转韵规则,首段"烽火-交河"的开口音洪亮如号角,中段"城郭-大漠"的闭口音低沉似呜咽,末段"遮-车-家"的齐齿音尖锐如控诉。这种音韵设计,暗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情感节奏理论。
当盛唐诗人普遍沉浸在"黄沙百战穿金甲"的集体狂欢时,李颀已敏锐捕捉到战争对个体生命的异化。"应将性命逐轻车"的无奈,预见了二十世纪战争文学中"小人物悲剧"的母题。这种超前意识,使诗歌具有现代主义的荒诞感。"胡儿眼泪"的描写突破了华夷之辨的狭隘视野,展现出普世的人性关怀。这种书写策略,比后殖民理论"他者"概念早十个世纪。
"雨雪纷纷连大漠"的生态预警,在当代气候危机背景下显现出惊人的预见性。当现代人用卫星图像展示冰川消融时,李颀早已用诗歌语言完成了对生态灾难的文学预言。这种"生态先知"的角色,使其作品具有后现代的环境伦理价值。
李颀《古从军行》以其深刻的反战思想与独特的艺术创新,在盛唐边塞诗中开辟出一条批判性路径。重读再评这首诗,好像看到了天宝年间的边塞烽火,听见了人类战争史上的永恒哀歌。诗中"战骨"与"蒲桃"的意象对峙,恰似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现代寓言,不断叩问着每个时代的战争伦理。这种跨越千年的思想共振,正是经典文学的永恒魅力。(本诗评独家首发,选自史传统《再评唐诗三百首》第三辑:七言乐府。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)
作者介绍:史传统,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,《诗人》杂志签约作家,著有《鹤的鸣叫:论周瑟瑟的诗歌》《再评唐诗三百首》《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》《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》《九州风物吟》《心湖涟语》等专著。作品散见《河南文学》《诗人》《岳阳文学》《燕州文学》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,先后发表文艺评论、诗歌、散文作品2000多篇(首),累计500多万字。
发布于:辽宁省专业股票配资论坛,股票如何10倍杠杆,亿富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