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市配资app官网下载安装如同君士坦丁堡的骑士与宫官


公元16世纪,欧洲人开启大航海时代,并在印度听到不少奇异见闻。其中最劲爆内容,莫过土著们将下西洋的船员描述为白人长相。甚至一度让欧洲社会产生认知偏差,觉得中国居民就是和自己长相类似。
那么,究竟是印度人信口开河,还是欧洲翻译闹出乌龙,又或是真的存在其他什么因素?

伊比利亚半岛与印度曾同属于穆斯林文化圈
首先,西欧地区虽与印度相距千里,但彼此间的语言交流算不上什么大问题。作为时代先锋西班牙和葡萄牙,都有过较长的穆斯林统治期,独立后依然与信仰伊斯兰的摩尔人隔海相望。哪怕是受雇来充当导航员的意大利人,也经常造访北非的突尼斯与阿尔及利亚,同样知晓如何同异教世界打交道。至于印度西海岸的各主要港口,则长期由穆斯林商人垄断利益。
所以,双方接触后的鸡同鸭讲,主要源于立场和利益纠纷,绝非不能通过一次翻译就理解对方意思。

葡萄牙人与印度土著完全可通过阿拉伯语交流
其次,葡萄牙探险家获悉的中国船队情况,几乎与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活动完全吻合:
1 约80年前,一些大船来到卡利卡特。他们长相类似德国人,不留连腮胡子,在嘴周围有些胡须,如同君士坦丁堡的骑士与宫官。他们身着盔甲、戴有面罩,手持一些有柄武器。
2 每两年乘坐20-25艘大船来一次。除一些十分细腻的布匹及黄铜器皿外,也不知道他们带什么货物来该城,但装载香料而去。
3 这些大船如同西班牙的大船,拥有四根桅,船长带着摩尔国王给他的领航员。
4 下令起造大房子,其中部分供人员居住。他命令代理商手下经常要有百人,随时准备执行任务。所有房子外面都有巨大栅栏。有的地方,是华人在卡利卡特的居所。当地人称它Chinacota即“中国人的堡垒”。

七次下西洋航行几乎都要停靠卡利卡特(古里)
诚然,这些转述因时间久远而略显变形,但基本框架却与现实情况吻合。譬如
1 郑和的七次出海远航,时间分别为1405、1407、1408、1413、1416、1421、1430。尤其是在前期,几乎每隔1-3年就出动一次,几乎都会造访卡利卡特。
2 而且任务繁重,需要兼顾多个方向同步运转,不得不把大集群拆分为小编队。
3 针对特别重要的港口,往往会索要一块空地来建造仓储基地。除印度的卡利卡特外,越南的占城和南洋的马六甲都有类似设施。

郑和的船队的确给印度当地人留有深刻印象
正因如此,当地人在80年后的记忆较为精确,不太可能犯根本性错误。
那么,错认明朝船员相貌的原因,会否是华人皮肤普遍比本地人白皙?如果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,就不会觉得这种假设成立!


南印度土著(上)与马来人(下)长相对比
毕竟,明朝虽用海禁政策画地为牢,但同属黄种人范畴的缅甸、苏门答腊、爪哇、马来亚等地居民却常年造访印度。双方的交流非常密切,一直有成规模商团相互往来。
即便生活在低纬度区域,这类南洋土著的皮肤因过量日照而相对较深,依旧比非洲或南印度的某些种群要浅不少。何况分辨外貌的特征不至于明暗,还包括身形、脸部轮廓和五官立体程度。通常打照面就能分出端倪,不太可能错到离谱,又与后来的欧洲人混为一谈。


华人(上)与葡萄牙人(下)长相对比
换句话说,郑和麾下确有一群类似白人长相的船员。而且在停泊过程中,他们与本地人打交道更频繁,故而能给印度人留下先入为主印象。
最终,答案在几十年后就被葡萄牙人自己所破解。公元1569-70年间,传教士科鲁兹留居广州,就注意到本地回回社区的居民长相与其他人不同,并在著作《中国志》中留有以下记载:这支民族体格健美、匀称、身材高大,仪表堂堂,大多是白色。他們住在圣地的东北和北方的很冷国土內。
相比之下,广东华人的相貌就有明显不同:他们小眼睛,扁脸扁鼻,无鬓,仅下巴上有几根毛。

16世纪的广州 华人与回回相貌还有显著区别
事实上,以回回为代表的色目人群,早在唐宋时期就大量扎根广州。虽在明初收获朱元璋的区别对待,依然靠小聚落合并成大社区的方式维持文化特色。等到朱棣筹建下西洋伟业,他们纷纷凭借祖传手艺加入舰队:
比如担任统帅的郑和,自己就是出生中亚名称布哈拉的贵族后裔,通晓阿拉伯语和回教礼仪。他的翻译官马欢,亦是回回出生的“通番事活档案”。

郑和舰队中有许多回回担任要职
此外,许多回回为宝船队充当船长、导航员,与印度人的说法不谋而合。明朝特意从“回回钦天监”和沿海卫所抽调大批穆斯林航海世家子弟,协助郑和在陌生的印度洋上往返纵横。
而且在南京、镇江和松江等地卫所中都有回回营部队。他们加入护航水师,主要负责火铳与跳帮作战。

郑和船队的领航员 就来自回回钦天监
另有回回工匠,专责修理铜铁器皿、打造金银饰品,便于沿途贸易和赏赐。这点同样被印度人所提及。甚至是专业医生,以及负责具体贸易的“识宝回回”。
即便是很多今人不待见的泉州蒲家,也有名为蒲日和的子弟被授予泉州卫镇抚。随郑和往返西洋,负责市舶贸易与情报。

宝船队的许多护卫 就抽调自沿海回回营
尽管这些回回船员数量有限,但往往是头面人物,专职交涉事宜,自然容易被远方的印度土著所铭记。后者给出的基础描述,又被早期的葡萄牙海员带回欧洲。从而引发中国为白人国度的错误判断,且相关概念直至工业时代才逐步消退。
公元17世纪初,另一位传教士曾绍德暂居南京,在《大中国志》中有给出不同描述:他们(回回)的相貌、鼻、眼、须和面孔,与中国人完全相同。

17世纪 东南沿海的回回相貌已与周围人趋同
可见到明朝中后期,大部分生活在南方的回回后裔,终于因长期混血而不再具备外貌特征。若非发型差异与戴头巾习俗,恐怕很难被外界轻易辨认。这也是他们容易被后世所忽略的根本原因。
无论自身具备何种才能,只要与顶层设计的路线有所偏差,就注定在牢笼般的环境里慢慢凋零......
专业股票配资论坛,股票如何10倍杠杆,亿富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